首页 > 实用范文

乡镇干部先进事迹材料多篇

时间:2025-07-19 07:11:48
乡镇干部先进事迹材料多篇(全文共11411字)

【导读】乡镇干部先进事迹材料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乡镇干部先进事迹材料篇1

我叫xx,今年56岁,现任xx市xx镇主任科员。今天,组织上安排我在这里发言,我是既感激,又愧疚。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没有什么惊人的事迹。如果一定要说好的表现,就是在乡镇干了一辈子,为老百姓做了一点点实事。

扎根农村,34年不挪窝

我刚参加工作,是xx乡的文化专干,此后我一直在乡镇工作。记得第一天去报到,父亲语重深长地对我说:崽啊,要记住,你是农民的儿子,要安心农村,千万不能忘本!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做的。1984年,我当选为xx乡副乡长,1988年,任xx乡党委副书记。1995年撤区并乡,我所在的xx乡并入xx镇,我担任组织委员。1998年,任镇党委副书记,分管意识形态工作。2004年,我由镇党委副书记转任镇人大副主席。2007年,按照政策规定,我退居二线,继续留在镇民政办工作。从1978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一直待在这里没有挪过窝。xx全镇49个村,我驻过39个,足迹遍布全镇每个村落,算行程有23万多公里。期间,组织上曾经几次征求我的意见,想安排我到其他乡镇或进城工作。我想,到哪里都是一样的为老百姓做事,何况我因为长期和xx的乡亲们在一起,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怎么舍得走啊?所以,每次我都婉言谢绝了。就这样,我在一个乡镇已经干了整整34年。

官大官小,都是为群众服务

镇里的同事经常开玩笑,说我老刘是官越当越小,当了连长当排长,当了排长当班长。的确如此,我从镇党委分管意识形态的副书记,到镇人大副主席,到民政办主任、办事员,官的确是越当越小了。但我觉得,官大官小,都是为群众服务。只要能够为群众做事,我就感到充实。

2007年我退下来后,按照通常的做法,完全可以回家休息,安享天伦之乐。但当时镇里民政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人手又少,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镇领导觉得我比较可靠,诚恳地挽留我担任民政办主任。老婆不乐意了,说:都52岁的人了,既然退下来,就回来好好帮我,也省得来回奔波。朋友,包括一些老村干部也纷纷劝我:你是领导,一个正科级干部去当个股长,管民政那些婆婆妈妈的事,不仅费力不讨好,面子上也不好看啊!但我认为,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期待,我没有理由拒绝。我一点也不嫌民政办主任官小,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镇里有1000多户低保户、300多户五保户和300多名优抚对象,我一一进行核查,清理建档,按时发放救助资金。5年来,经我手中发放的救助资金达1100多万元,没出现过一丝差错。

知足感恩,始终要有好心态

人要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对生活有热情,工作才有激情。我是大家公认的乐天派,整天乐呵呵的。我不打牌,却有三大爱好。我喜欢听收音机,特别关心时事和政治。每天早晨和晚上,一边散步,一边听新闻,这个习惯坚持30多年了。我喜欢音乐,经常唱唱歌,拉拉二胡,自娱自乐,还是镇里的文艺骨干,曾经被评为湖南省和xx市的优秀文化专干。我还喜欢管闲事,遇到来镇里发牢骚甚至闹事的,我总是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坐下,递上一杯热茶,认真听他们倾诉,耐心地给他们讲政策,做解释,能解决的问题,就及时帮他们解决。

这么多年来,我没买过一件高档衣服,没吃过高级口味,没用过时尚用品,一辆自行车下村骑了10多年,直到去年实在烂得骑不了了才换。也不完全是舍不得买,主要是天天和老百姓在一起,感觉和大家吃的一样,穿的一样,心里很踏实。有人说我小气,但困难群众不这样说我。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捐款50多次,约2万元。

在34年的农村基层工作中,尽管我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但组织上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先后2次荣获省级表彰,4次xx市级表彰,19次xx市表彰。2011年,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我又被评选为xx市亲民爱民共产党员。组织对我的肯定,人民对我的信赖,时时督促我更要知足感恩,要更好地工作,来回报组织和人民。

乡镇干部先进事迹材料篇2

xx,男,藏族,中共党员,2014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以来都服务于农村基层一线,2015年被乡党委安排在扶贫岗位上,他怀揣着美好的心愿和梦想,全身心投入到全乡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当中,脱贫致富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美丽新长川的首要任务。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民生工作,他作为一名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深入贯彻学xxxxxx扶贫重要论述、在参加甘肃省脱贫攻坚代表审议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州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一名党员的身份高标准要求自己,尽自己的能力扎实推进每项工作任务。

自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该同志立足岗位,主动作为,他每天带着扶贫工作站成员,对各村的包村干部及村两委进行业务培训,在培训中他总是在强调一定要国按照12345贫困户识别程序对进行贫困户的评选工作,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同时也不能错评一个贫困户,他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用真心扶真贫用真情扶真困,帮贫困户脱贫。抓工作的前提精准识别。在每一召集会议,研究贫困人口识别时,他总是对各村上报的资料认真审核,完了之后又和扶贫工作站成员以及分管领导共同商讨,生怕错评、漏评一户群众,脱贫正处在攻坚克难时期,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精力、持续发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全乡共同的努力下,我乡贫困人口从刚开始的932户4323人到现在的20户83人,912户4240人稳定实现脱贫,5个贫困村实现稳定退出,贫困发生率从刚开始的48%下降到现在的0.19%,同时对于历年脱贫户进行回头看监测,防止因灾、因祸导致返贫现象的发生,在县、乡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全乡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阳升村一社有一户群众户,由于做生意被骗之后,长年和外界几乎不来往,询问左邻右舍都不清楚一家人在干什么,时常大门紧闭,好像被大家都遗忘过了。得知这家的情况后,他于阳升村的包村工作组多次上门耐心做工作,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进了家庭,融化了原来的消极和躲避,逐渐迎来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抓工作的关键在于精准帮扶。面对全乡的贫困户,他与扶贫工作站成员以及乡领导班子多次讨论,有效的结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从户到人从钱到物,先后落实了全乡932户户均不少于20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争取申请贫困户贷款678户,围绕全村种植业现状,引导贫困户积极种植经济作物,配套发放籽种(油菜、燕麦、当归苗子等)、肥料、地膜累计100多吨,不断扩大蚕豆、藜麦、中药材种植面积,使户均收入增加500多元;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他还是千家寨村和沙巴村的合作社辅导员,在农民专业合作上规范提升上,他多次对合作社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对账务以及制度不 ……此处隐藏6779个字……,放弃一切零散休息,督导村民不出门、不下地、不做工。关好门、管好人、做好事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物资需求,发放宣传防控手册400份、装贴传单800张、拉横幅30条、配送生活物资2000斤、上门体温监测6000余人次,对顽固村民不听劝的警告28人次。确保无疫村保持到疫情结束。

三、感恩领导关怀,感谢家人支持。

自从接到通知已一月有余,家里小孩、老人等一切都是妻子在操劳,为了我安心在外防控,妻子每次电话都是问候,叮嘱搞好个人防护,家里一切还好......单位领导朱主任还牵挂地问起驻村基本情况,防控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提供哪些帮助......

让我们携手并进,众志成城驱病魔!

乡镇干部先进事迹材料篇8

中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舍小家为大家、先国家后个人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当前这场疫情防控战中,有这么一群人,不退缩、勇担当,他们深知:此刻虽没硝烟,但这是生命的战场,到了该冲锋陷阵的时候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疫情面前,昌黎县2000余名退役军人秉承初心使命,保持战斗的英勇姿态,全力冲锋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军人的赤胆忠诚和拳拳爱民情怀。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朱各庄镇相公营村退役军人孟凡生在疫情期间无偿捐赠消毒液1500斤。

退伍军人孟凡生在疫情发生后多次到村委会询问本村防疫情况,得知村民到处买不到消毒液,他迅速联系货源,几经周折买到了1500斤消毒液并无偿捐赠给村委会,解决了村民燃眉之急。孟凡生同志说:希望通过捐赠的形式,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以此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疫情不止,防控不息。建设局退役军人解敬舟同志,在疫情爆发以来,作为全局疫情信息宣传员和志愿者,舍弃假期,走进社区进行宣传。他耐心细致的对防疫知识仔细研究,对下发的资料认真讲解,准确估计疫情防控形势,克服麻痹思想,用全面思维应对,不打折扣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解敬舟充分利用宣传单、微信群等多种渠道,转发《疫情防控指挥部1号公告县电视台播音员音频》及相关防控知识,在小区门口等显著位置张贴《昌黎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1号)》,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树立信心,提高市民自我防范能力,为社区全局疫情防控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役军人马志斌作为县殡仪馆的负责人,将防疫工作作为馆里的头等大事,第一时间为工作人员采购了口罩、消毒液、防护服,配置了测温枪等必要的防疫物资,并对馆内工作人员及家属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及时上报有无武汉返乡人员情况。同时,召开紧急会议,详细安排部署近期疫情防控工作。马志斌组织工作人员在业务接待厅、服务洽谈室、等重点部位加强防控,设立专门接待台,每次由不超过2名家属办理业务,采取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洗手消毒等方式,确保一线工作人员安全。所有工作场所严格执行消毒措施,消除引发疫情的各种隐患。并对所有外来人员做好相关信息登记。春节期间,万家灯火,他却守在馆里,独享孤独。家人劝他别那么拼,他却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其他行业可以关门休息,我们却不能。大家都不上前,那这些工作谁来做?马志斌深知,防止疫情传播,避免场馆内人群聚集是关键。针对目前严峻的防疫形势,他带领工作人员加强宣传力度,注重做好丧属思想工作,劝导丧属尽量精简治丧人员、简化治丧流程,暂停有关业务,取消集中用餐,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为家属测量体温、暂停举行外来遗体的告别仪式、严格控制送丧人员数量、采取相应防控措施。高峰的时候,马志斌一天接待了17批丧属,反复解释,一天下来连口水都顾不得喝,等休息下来才发现,自己的嗓子早已疼得快说不出话来了。馆内人员密度大,身份不确定,污染源较多,属于高危场所的实际情况,为保证群众安全,必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密集度。马志斌说,我们不仅要测量体温,还要提醒他们注意人群疏散,不要聚堆聊天,来这里的丧属心情都不好,说话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他说,经常会碰到丧属不理解,觉得自己多管闲事、多此一举,甚至还会恶语相向,他总是耐着性子给他们解释。所幸,经过劝导,丧属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马志斌也跟着松了一口气。为防止疫情传播,马志斌还未雨绸缪,专门设立殡仪服务专班专人、专用车辆、专用通道、专用炉和隔离区,并就如何处置新型冠状肺炎患者遗体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严格培训,进一步提高馆内防控设施,将危险降到最低。59岁的马志斌已近花甲,但疫情当前,他却迎难而上,以饱满的热忱坚守一线,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站好每一班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践行着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

有召必应,召之必来。安山镇西刘庄村退役军人赵志永奋斗在防控第一线。抗击病毒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许多人奋战在一线,但缺少防护的口罩。赵志永急在心上,他带头捐款,发动昌黎群成员,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筹集善款8000余元,准备购买口罩,为家乡抗击病毒一线的各个检查点的人员发送。但市面上很难买到口罩,他经多方沟通,得知唐山鸦鸿桥有口罩。便不顾安危,在1月27日早上6点就带领两名群管理晴天和珍惜逆行奔唐山,驱车往返200多公里,购买到了2760个口罩。下午回到昌黎,第一时间就开始为安山镇各个村庄的执勤点发放,使得这些执勤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2月3日赵志永收到了昌黎县组织部领导的求助信息,昌黎组织部召集组建了一批党员志愿者,配合建设局和昌黎镇政府,排查各个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并设立了防控检查点。摆在面前的最大困难是,志愿者已到一线,急需防护口罩。赵志永的公益团队决定启动群应急基金,把仅有的2000元基金全部拿出来支援。2月4日,赵志永再次不顾自身安危,驱车赶往唐山买回口罩,送到县组织部领导手里,并配合把口罩发放到了城区各个检查点志愿者的手里,得到了组织部领导的高度好评和夸奖,圆满完成了捐赠活动。作为村两委成员,他看到村里的百姓没有消毒用品,经多方打听,昌黎城区某超市有,就冒着大雪驱车20多公里,及时把消毒液送到了村里。他担心村民们扎堆领取存在安全隐患,就同赵立江顶着大雪,挨家挨户的发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做为一名退役老兵,基层党员,赵志永同志身处联防联控的最末端,又是直面潜在病患的最前端,肩负的压力不小,他竭尽全力,勇于担当。在安山镇村两委干部工作群里,他积极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提出两严两积极建议:一是严格管控人员和车辆流动,及时做好登记台账;二是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村委责任,合理合规分配物资;三是积极宣传,定期在村内开展巡查,防患于未然;四是积极劝返外地来往车辆,杜绝隐患。他说:作为一名村干部,我们就要负起责任,保护一方父老乡亲平安,工作的时候不要怕伤人,也许你伤一个人,可能是保护了全村的人,大家看在眼里,也都会理解的,国家危难,匹夫有责,我们大家一定要一起加油!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乡镇干部先进事迹材料多篇范文。

《乡镇干部先进事迹材料多篇(全文共1141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