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_译文_赏析(新版多篇)

时间:2025-06-25 07:12:35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_译文_赏析(新版多篇)(全文共5901字)

【导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_译文_赏析(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 篇一

唐代: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赏析 篇二

全文围绕“取其名而去其实”的中心论点,分为两大部分展开论述:前平论师道,后半论创作。虽前后侧重点不同,但其内在筋脉却终始一贯,浑灏流转。

开篇即针对韦中立提出的“欲柑=相师”明确作答,说自己“不敢为人师”。下文连举两例,陈述不敢、也不愿为师的理由。其一是韩愈为师之例,其而是孙昌胤行冠礼之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二例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流俗不问是非,见怪即吠,倘若独为众所不为之事,必然招致厄运。

韩愈为师事是最有力的址明。魏晋以降,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顺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目为狂人,不得不匆匆东行。由此见出为人师者的下场,也见出世风的浇薄。为了更形象地印证世俗的少见多怪及其严重危害:“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这就是说,为师者并无过错,问题出往那些见怪即吠的世人身上,而且这些人是如此之多,能量是如此之大,这就不能不令人为之忧惧,并力避“召闹取怒”。进一步看,“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遭群犬之吠,那么,“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就不是明智之举了。更何况作者身为被贬之人,已蒙罪名;谪居九年,病疾不断;又有什么必要仅为一个为师的名号而自取其辱,让那此“呶呶者”一天到晚住耳边聒噪,扰乱心境呢?在这里,作者所举之例、所说之话看似带着谐谑味道,但其内里实则隐含着无比的悲凄和沉痛,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柳宗元之不为师,并非否定师道,实在是因为怕遭世人非议而不愿空担一个为师的名号。在此后所作《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巾,他曾这样说道:“仆避师名久矣,往在京都,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人,仆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虽若是,当叫无师弟子之说。其所不乐为者,非以师为非,弟子为罪也。”由此可知,柳宗元当年在长安时就已经一方面避师之名,一方面行师之实了。证因为如此,所以下文话题一转,回到韦中立身上-,非常客气地表明可以行师之实——“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但决不愿担为师之名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既然可行师之实,就有必要将自己为文的心得告诉对方。于是,下文开始专力论为文之道。从少年时的“以辞为工”,到成年后理解的“文者以明道”;从作文的基本技法到其取法之源,再到可供参考的对象,娓娓道来,有条不紊,深刻惊警,启蒙发凡。作者是既重“道”又重“文”的,虽然“文”的目的在“明道”,但“文”本身又有其独立自主性,要将全副精神投入,才能将之作好,才能有所创新。这就要求为文者既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避免浮华、松散、杂乱等弊端,又要根据不同情形,或抑或扬,或疏通文气,或删繁就简;与此同时,还要扩大视野,遍览《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以及《庄子》、《国语》、《离骚》、《史记》等文史精品,充分吸收古人创作上的经验,借以磨砺气势,畅达条理,纵横思绪,增多意趣,使其既含蓄深沉义简洁明净。这段论文之浯,是作者多年来的创作心得,堪称一篇精到的创作论,如今和盘托出,以示韦中立,这种做法,不正是老师淳谆教诲弟子的行为么?但作者虽行师之实,仍坚决不要师之名,因而在文章结束处再次告诫对方:“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既回应前文,又一笔点题, ……此处隐藏1115个字……、答复。

辱:谦词,感到自愧的意思。

仆:谦词,柳宗元自称。

道:指道德、学问的修养。

业:学业、学识。

甚不自是:很不敢自以为是。

吾子:指韦中立。

京师:指唐朝的首都长安

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此处指柳宗元当时的贬地永州。

见取:被取法,受到看重的意思。

自卜:自量。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此处引孟子的话,见《孟子·离娄上》。

魏:三国时的国名。公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

晋:朝代名。公元年,司马炎称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公元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都建康,史称东晋。

辄(zhé):总是。

韩愈:字退之,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你那,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师说》:韩愈所写的论文,专论从师之道。

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

指目牵引:意思是说,周围的人对韩愈冷眼相对,指手画脚。

增与为言辞:加给韩愈种种非议。

炊不暇熟:饭都来不及煮熟。

挈挈(qiè):急切地。

东:此处指洛阳。韩愈曾去洛阳做河南令。

屈子:即屈原(约公元前年-年),名平,战国中期楚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意思是说,村镇上的狗一齐吠起来,是为它们所奇怪的事情而吠。这句话引自屈原的《九章·怀沙》、

庸蜀:湖北四川。这里泛指四川。

恒雨少日:经常下雨很少晴天。

过言:过分夸张的说法。

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年),柳宗元被贬为少州刺史,中途,再贬为永州司马。“来南”,讲的就是这件事。

二年冬:指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年)冬天。

逾:越过。

岭:指南岭。

被:覆盖。

南越:广东、广西一带,古代称为南越。

仓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

噬:咬。

累日:连日。

病:不妥当。

顾:但,只是。表示原因。

炫(xuàn):同“炫”,显露自己。

谪过:因过失被贬谪。

志虑:指政治上的抱负。

南中:对南方的泛称。

呶呶(náo):喧哗不休。

咈(fú):烦挠。

骚:扰乱。

僵仆:僵硬地倒下。此处指躯干活动不灵便。

烦愦(kuì):心烦意乱。

不可过:不能过下去。

望外:意想不到。

齿舌:口舌,外间的非难。

抑:兼且。

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仪式,表示成人。唐代已不流行。

成人之道:成年人的行为标准。

造朝:上朝。

外庭:皇宫中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

荐笏(hù):把笏板插在衣带中。

卿士:指上朝的各品官员。

怃(wǔ)然:莫明其妙的样子。

京兆尹:官职名称。京城所在的州为京兆,京兆的行政长官成为京兆尹。

怫(fú)然:不高兴的样子。

曳笏:拿笏板的手垂下来。

却立:退后站立。

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不因此认为郑叔则的行为不对,而去赞许孙昌胤的做法。

为所不为:做别人所不做的事。

行厚而辞深:品行敦厚,文学修养高。

恢恢然:宽阔宏大的样子。

悉:全部。

陈:陈述。

中:胸中。

耀明:炫耀,夸耀。

气色:脸色。

大过:太过分,过分夸奖。

佞誉诬谀:随意称赞、奉承。

直:只不过。

辞:辞藻。

工:工巧、精美。

炳炳烺烺(lǎng):指文辞优美,光采照人。

务采色:致力于文章的辞藻、色采。

夸声音:夸耀文章声韵的和谐。

自谓近道:自以为接近圣人之道。

以轻心掉之:意同“掉以轻心”,指以随便、轻率的态度对待写作。

剽而不留:轻浮而没有根柢。

以怠心易之:以懈怠的态度敷衍了事。

驰而不严:松散而不严谨。

昏气:指头脑昏乱。

昧没:指文章的意思表达不明确。

矜气:自高自大。

偃蹇(yǎn jiǎn):骄傲不恭。

抑:抑制,含蓄。

奥:古奥,深刻。

扬:发挥,尽情挥洒。

明:意思明快。

疏:疏通,条理清楚。

通:流畅。

廉:节制,适可而止。

节:简洁。

激:激昂,就抒情、议论而言。

固:稳妥,就说理、论证而言。

羽翼:辅佐、维护的意思。

《书》:即《尚书》。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叙述以事实为根据。

质:质朴、朴实。

《诗》:即《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它的精华部分有恒久的感染力。

恒:永恒。

《礼》:即《周礼》、《仪礼》、《礼记》,是论证封建等级制度合理性的经典著作。

宜:适宜,合理。

《春秋》:据传是孔子修定的史书,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暗寓着编者的褒贬之意。

断:对是非的判断。

《易》:即《周易》,书中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点。

动:变动,变化。

取道之源:汲取思想资料的本源。

《谷梁氏》:即《春秋谷梁传》。

厉其气:磨练文章的气势。

《孟》、《荀》:即《孟子》、《荀子》。

畅其支:使文章条理畅达。

《庄》、《老》:即《庄子》、《老子》。

肆其端:舒展文章的端绪。

博其趣:丰富文章的情趣。

致其幽:使得文章尽量幽深。

《太史公》:即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司马迁用了四十年才写成这部历史巨著,经过反复修改、语言很精练。

著其洁:使得文章鲜明精练。

旁推交通:广泛推求,交互融通。柳宗元认为,本之五经,取法子史,这样作出的文章就可以“明道”。

有余:有余暇。

亟(qì):屡次,经常。

越、蜀吠怪:指上文所说的“越之雪”、”蜀之日“招致犬吠的事。

外廷所笑:指上文所说的孙昌胤给儿子举行冠礼,受到廷臣耻笑的事。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_译文_赏析(新版多篇)范文。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原文_译文_赏析(新版多篇)(全文共590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