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王冕《墨梅》教案公开课(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古诗《墨梅》教案 篇一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 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墨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墨梅
古诗《墨梅》教案 篇二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此处隐藏2686个字……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山园小梅》(在靠山的花园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纷纷飘落,这时,园中的梅花却依次开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独占花园。青山脚下,小园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见底,潭边有梅一簇,梅枝横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映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映生辉。每当夜幕降临,月洒青辉,晚风袭来,梅香四溢,满园芬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白梅》(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3)这么多人钟情于梅花的清香?在这里吸引文人墨客的仅仅是香气本身吗?香气还代表什么?(继续出示诗句:坚强品格、高贵气节、勤奋、刻苦、高洁、脱俗)
为什么不两全其美?
(色——外表,气——内在,不流于世俗,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的精神)王冕独爱梅花的清香,以至于放弃渲染梅花固有的色泽,而选择以“淡墨痕”来画梅,目的是为了突出——香气,清香。
4、感受“人”
同学们,王冕一生写了无数咏梅的诗,以这首《墨梅》最为有名。他笔下的墨梅有着它独特的淡雅和清香。
出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后人对王冕的评价,你能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吗?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读到这里,现在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流、留比较:后者留存、留下,前者流动、流溢)王冕仅仅是在写梅花吗?
(自喻,他不在乎“颜色好”,一指梅的颜色,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来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暗指名誉、钱财、地位,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溢在天地之间,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这种借助事物表达感情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吗?(石灰吟、竹石)
5、小结:就是由于王冕这种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才有了这素净淡雅超凡脱俗的墨梅。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读出梅花的高洁,读出王冕的高洁。
四、拓展延伸,追溯“梅”文化
梅花,不畏严寒,冰肌玉骨,人们喜爱它的形态,更敬佩它的精神,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现在我们来追溯一下梅文化。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性格和含义,梅花的大红大紫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有所谓的“咏梅两千卷”。当然,捧红梅花最不遗余力的就算林和靖了,梅妻鹤子。在古诗中,以梅为题的诗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叹国恨
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这种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发伤感之情的桥梁。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前两句写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了,意思是说南王朝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经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实际怀念的是南宋朝廷。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乡,自古闻名,苏杭更是封建时代的繁华都市,晚唐诗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但现在国家已经灭亡,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他在《观梅有感》中,以梅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如本诗,陆游
(三)以梅寄闲情
(四)借梅诉乡情
现代的的诗作有毛泽东的,陈毅的,还有有关梅花的歌曲。
五、作业
1、课外自学《竹石》
2、自由组合,出一期“梅花赞”的手抄报。
《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结全诗、铭记“国魂”。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国魂”的美誉、将梅花坚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
上完这首《墨梅》、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一、当有学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树被洗砚池里的墨汁染成墨色?”这一问题时、我的引导显得粗略、模糊。教学过后才通过资料了解到“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王冕家是否就有这么个“洗砚池”、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当时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学便会更充实一些、厚实一些。
二、自己对题画诗的了解还不够、没有抓住题画诗的特点来为教学服务。教学时如果能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若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由画即诗、教学效果肯定也会上一台阶。
三、在突破“诗人借梅自喻、抒发高尚情操”这一教学难点时、仅仅只是为学生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预想从故事中就能体现诗人品质的方式显得太肤浅。其实、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摒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为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诗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节课还有许多缺失。但通过执教《墨梅》一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才能使课堂真正丰满、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使教学更为有效。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王冕《墨梅》教案公开课(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