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高二生物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生物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
1、从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公民应有的生物学素养的高度,来初步理解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意义。通过精选的事例,使学生对学习生物课怀有亲切的需求感。
2、在初中学习生物课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这些特征构成了高中生物课的主线。
3、通过生物科学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物科学和现代技术的结合,由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初步的认识。
4、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应主要以探究、讨论为主,要重视实验,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总之,要以主动的态度来参与学习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绪论课只是一个开场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绪论至少要讲两节课,甚或三节课,这是不必要的,对于正确的情意、态度的建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开场白也是重要的,除了要达到前述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还因为师生第一次接触,是共同学习的开始,要创设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要适当展示教师自身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因此仍须精心准备和设计。
2、内容和重点是教学目标的2和3,即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对于生物学教师来说,教材所述内容并不难,学生掌握也不会有多大困难。所需注意的是:
(1)生物的基本特征,所列甚多,但从物质运动形式之一的生命运动的特征来说,两点最重要,即由新陈代谢所表达的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和稳态,以及由繁殖、遗传、变异所表达的连续性和信息流。前者称之谓自我更新,后者称之谓自我复制。教师应以最通俗的语言和事例,予以适当的概括提高。
(2)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因为是内容的重点所在,更不可取灌输的方法,一定要由学生参与讨论,由他们举例、分析和概括。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善于组织和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全班或小组进行都可以,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创造性的见解应鼓励,不正确的见解,也要予以引导。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好开端,以后的课就好办了。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教材列举很多,也不是都要讲的,学生可以自学,以后各章节教学时,有的是机会。建议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举例阐发即可。例如微观方面可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例如宏观方面可介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也可以结合地区特点举相关的例子来说明,这可以更方便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4)关于教育目标1和4,并不是可以通过传统的条分缕析的讲解来完成的,甚至不要出现板书的标题。因为,它基本上属于情意、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应该贯彻于教学目标2和3的过程中实现,即在探究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的体会以及对教师的点拨的感受和领悟。对于那些应试教育影响还很深的地区和学校,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多讲几句。即学习生物课是提高生物学素养的需要,与高考是否开考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科学素养。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实验、实践能力的锻炼,则不仅影响学习的成绩,更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鉴于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也有不同的模式。以下仅举两种常用的模式供参考。
1、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例如可设计如下的问题分别由5个小组(每组10人)讨论,即每组1题。
(1)把人、蛙、小麦、细菌(或其他生物)都归属于生物?说说你的见解?看谁的见解更接近于科学的表述?
(2)一块岩石和一头牛,科学地说,两者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3)就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来说明学习生物学对解决有关问题的意义。
(4)当代世界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其中和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关的有哪些?
(5)你认为学好生物课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应有怎样的改进?
代表发言,应限定时间,目的不完全是要有正确的答案,还要学会和人交流。
教师的总结,重在吸取学生发言中的精华,重在表扬,适当补充和校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教科书。
2、教师引导启发,全班参与探究的模式。这一模式比较传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提请注意以下各点:
(1)选好切入点。例如可以从教科书的封面相片——青海湖鸟岛开始。认识图中的鸟及介绍图中没有表示的鸟,介绍鸟岛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指出生物多样化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由此进入什么是生物学的绪论内容。还可以从身边发生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重大事件切入。如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受特大的洪灾,其原因中哪些和生物学有关?如1999年,取缔非法组织研究会,其谬论之一:“不吃药,就能治病”是怎样违反了生物科学原理?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包括生物学素养有极端重要性。如当地的城市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作物病虫害的大发生、耕作技术改革的重大举措,都可以作为切入点。乃至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禽畜产品、英国的疯牛病和人的克—雅氏病等等有国际影响的与生物学有关的大事都是可选用的切入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科学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拉近距离,体会学好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2)生物的基本特征可引导学生逐一列举,但需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避免背诵。教师要分析诸特征的关系,指出生命运动最本质的特征。
(3)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状况及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也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这不仅因为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还因为学生通过各种传媒有广泛的了解,教师也可借此机会了解哪些学生对生物学的爱好较深及知识面较宽。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 篇二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 ……此处隐藏17378个字……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毒等。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启发学生思考,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四、其他问题及其对策
关于“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1)在此项调查中需要家长的协作配合。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有必要提前给家长发一封信,恳请家长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协助孩子完成这项调查活动。
(2)选择好布置活动的时间。由于这项活动需要测量一日内7个时刻的体温,应选择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休息日来完成。
(3)布置作业时应就体温的知识和测量体温的方法进行培训。可参考下面的内容: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们用腋窝温度代表体温。
(4)布置作业时要明确以下要求,即在进行这项活动时,不仅要完成体温的测量,还要完成思考题的回答,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二、探究指导──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实验的准备
(1)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①0.1 l/L NaOH:将4 g NaOH放在1 L的烧杯内,缓缓加入500 L蒸馏水,不停地搅拌直至溶解。然后定容至1 000 L。
②0.1 l/L HCl:将8 L浓盐酸加于500 L蒸馏水中,再定容至1 000 L。
③pH=7的磷酸缓冲溶液:先配制0.1 l/L Na2HPO4和0.1 l/L NaH2PO4两种溶液。具体配制方法如下:将26.8 g Na2HPO47H2O在容量瓶中溶解再定容至1 000 L;将13.8 g NaH2PO4H2O在容量瓶内溶解再定容至1 000 L。然后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可通过调整两种溶液的比例将混合液调至所需的pH。
④肝匀浆:将10 g新鲜的或冷冻的肝放入100 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肝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⑤马铃薯匀浆:将10 g马铃薯块茎放入100 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材料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⑥黄瓜匀浆:配制方法同上。
⑦鸡蛋清:用水5∶1稀释鸡蛋清,搅拌均匀。
(2)4人一组,每组至少测4种溶液的变化:自来水、缓冲液和2种生物材料(由教师指定,最好一种是植物材料、一种是动物材料),提前完成的小组可多测几种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都是较理想的实验材料,也可选用下表中的常见材料。
生物材料pH生物材料pH生物材料pH
苹果2.9~3.3牛奶6.4~6.8虾5.8~7.0
扁豆5.0~6.0柑橘3.0~4.0番茄4.1~4.4
人血浆7.3~7.5豌豆5.8~6.4人尿4.8~8.4
白面包5.0~6.0酸菜2.2~3.5柠檬2.2~2.5
胡萝卜4.9~5.2人唾液6.0~7.6人乳汁6.6~7.6
玉米5.0~6.5鲑鱼肉6.1~6.3葡萄酒2.8~3.8
(二)实验教学的策略
1、加强预习环节,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本实验指导具体明确,适合学生自学。加强预习环节有利于敦促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按照课时安排,本实验要求用1课时完成,既要完成操作又要完成讨论,时间很紧张。学生若能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就能够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不同学生预习效果不同,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仍有必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本实验的目的、操作的要点及其他注意事项。
2、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课效率。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应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时,小组成员应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绘制pH变化曲线图适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这样能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进行讨论时,应以小组为单位,以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则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3、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由于时间紧张,实验课草草收场是常有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是,课上做得热热闹闹,课下忘得干干净净,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安排好实验课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要有效地进行调控,保证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为便于开展实验后的讨论,应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才能使讨论深入而有效。本实验中的讨论题2和3涉及缓冲作用的机理,需要利用化学知识才能解释清楚,教师在课前应查阅相关的化学教材或请教化学老师,既给自己补充相关知识,也可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
五、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练习:P11 一、基础题 P13 一、概念检测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二生物教案(精品多篇)范文。